
重庆被誉为“桥都”,不仅桥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还有着一支致力于山区桥梁精准建造的高水平科研团队。10月28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天天配资网,探访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的故事。
\n
研究生们演示实验仪器
\n实验室里,一台正模拟作业的桥梁拉吊索检测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国内首台免励磁检测装置,能够立体化精准诊断吊杆腐蚀与断丝问题,有效解决了传统检测中‘看不见、测不准、流程繁琐’等难题。”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成员夏润川介绍道。
\n作为一名“90后”工学博士后,夏润川在团队中主要从事桥梁检测与评估方向的科研工作。他所在的“智慧桥梁团队”已扎根西部三十余年天天配资网,汇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其中,青年教师占比达50%-60%。
\n实验室里,研究生们正在操作扫描仪,为钢索进行“全身检查”。“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我们要给每座桥梁建立健康档案。”夏润川介绍,团队研发的检测机器人,能透视包裹在护套内的钢索,精准捕捉毫米级的损伤。
\n“如今,我们的研究成果已通过检验,正逐步应用到重庆桥梁检测中来,马桑溪长江大桥、南纪门轨道大桥等桥梁的‘体检’工作,均有我们的参与。”夏润川表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免励磁检测装置2.0也将在不久出炉,其分析能力将更强,结果更加准确、操作更加便捷。 “我们要让桥梁学会‘说话’,能主动‘报告’健康状况。”
\n
夏润川介绍团队故事
\n在分享团队攻坚“山区桥隧”背后的故事时,夏润川提到了贵州德余乌江特大桥的建设经历。大桥合龙前正值春节,团队在已吊装完成的结构中发现了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随即全员投入紧急攻关。“春节后复工,原有方法始终无法适用,导致整整一个月未能完成安装。而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后,仅用两天就成功解决了问题。”夏润川回忆道。那段时期,团队长期驻守大桥现场,以工地为实验室,边研究、边测试,利用工人休息间隙处理数据,深夜仍坚持采集信息,最终推动项目突破瓶颈。
\n在团队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德余乌江特大桥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全部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通孔率达到100%,为该桥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n这样的攻坚故事,在这支团队中并不罕见。他们深度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进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2000余座桥梁的建设与运维,包括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乌江大桥、世界在建跨径最大的双跨连续拱桥——重庆双堡特大桥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
\n“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担当。作为一名‘90后’硕导,我认为我们的担当,就是要为群众多建‘安心桥’。”夏润川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依托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致力于山区桥梁“精准建造—状态感知—性能提升”全链条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在崇山峻岭间书写更多桥都传奇,为中国桥梁建设贡献更多重庆智慧。
\n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周本帅天天配资网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